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四)

[复制链接]
1291 0
此时此刻 发表于 2017-3-16 13:46: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加拿大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四)

文:林炎平



第三章  古希腊——现代文明的源泉(上)
雅典的少女啊,我走了:……雅典却留住我的心和灵魂;我能够终止对你的爱吗?绝不!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拜伦
古希腊的伟大在于她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对于理性和公正的梦想和追求,以及对于科学和民主的理念和实践。 ——作者

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文明是从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从近代科学开始的,而近代科学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文艺复兴,是人类社会脱离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的起点。在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明之间,横亘着一个漫长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本身和物质文明没有直接的关系,她既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也不因物质利益而起源。那是人类本身的一次再认知,是对于人类价值的一次重新的思考。之所以说她是一次“重新”的思考,那是因为,她是对于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虽然我们至今难以界定这场运动的发起时间,也难以确定其发起人,但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实际上,文艺复兴既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也没有明确的发起人,只是后人回首历史时才发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才称之为“运动”。重要的是,她对于古希腊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是如此真实地存在过,对于今天的文明是这样深刻和久远地影响着。

“文艺复兴”这个中文译名其实不太准确,容易让人误解为只是一个艺术上的运动。其词源本是一个拉丁词“Renaissance”,直译为“重生”“再生”,意思就是“古希腊的再生”。所有的欧洲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荷兰语都直接采用了音译,即相同或者相近的拼写。艺术,仅仅是这场伟大运动的一个非常直观的表象和侧面。事实上,这是一场思想运动,一场名副其实的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古希腊精神的运动,从学术、思想、科学、艺术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全面向古希腊学习。文艺复兴所要复兴的,就是古希腊的传统和价值。

曾经经历了数千年鼎盛(其中不乏曲折)的古希腊文明在古罗马兴起后逐渐走向衰落,其彻底消亡则有好几个原因。首先是古罗马的征服。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死于古罗马士兵的剑下,成了文明被野蛮征服的象征。

不过,古罗马的统治还不是古希腊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其实,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但是在文化上,却是古希腊征服了古罗马。古罗马几乎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古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世界的学术中心已经由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城【1】。当时在亚历山大城还有许多古希腊学者,比如刁潘都(Diophantus)、盖伦(Galen)等人。他们虽然在政治朝代上已经属于古罗马时期,但是在文化上,他们仍然属于古希腊。不幸的是,古罗马在政治和军事上虽有非凡的天分,但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实足的低能儿。伟大的古希腊遗产在古罗马手里逐渐被丢失和遗忘。古罗马没有能够在文化上发扬光大古希腊的传统,而只能无可奈何地逐渐将她淡出。

最后摧毁古希腊文明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公元4世纪到6世纪,古希腊文化的最后堡垒亚历山大城不断被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焚烧和洗劫。最后在公元640年伊斯兰教徒彻底焚烧了亚历山大城的希腊著作。当哈里发奥马尔(Umar)被问及是否应该保留一部分的希腊著作时,他的那句臭名昭著的回答至今让人义愤填膺:“那些著作中如果《可兰经》中已经有的,我们就不需要它;而在《可兰经》中没有的,我们就更加不需要它。”因此,所有的著作都被烧毁了。当时的著作书写于纸草和羊皮上,没有立即被烧毁的也随后做了燃料,结果亚历山大城的公共浴室在此后半年都几乎不需要别的燃料。

古希腊文明被贴上“不信上帝”的标签,被斥为“异教徒”的产物,然后被那些自称为“上帝的子民”彻底摧毁了。在文明和野蛮的较量中、正义和邪恶的角斗中,并不一定总是文明和正义获胜,许多时候野蛮和邪恶也会占上风。这是人类的不幸,这样的不幸,并不始于亦未终止于古希腊文明的消亡。此后的人类历史中,类似的野蛮对于文明的征服不乏其例。具有这样象征意义的是,狂热的基督教徒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亚历山大城的古希腊女数学家希帕提娅(Hypatia,公元370-415,图4-1)也就是图4一2中左下方的那位女性。这次,古希腊就没有在被古罗马征服时那样“幸运”了。如果说,古罗马仅仅在物质上征服了古希腊而在精神上拜倒在了古希腊脚下,那么,这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要在精神上彻底消灭古希腊。

图4-1  古希腊亚历山大城的女数学家希帕提娅(Hypatia)

从此,欧洲进入了漫长的黑暗年代。原本古希腊已经知道的大地球形甚至相当准确的地球半径被犹太教的天地概念所取代,天变成了锅扣在了扁平的大地上。尽管后来基督教接受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的宇宙模型,但是托勒密的理论又被迫赋予了宗教的含义。整个社会距离科学精神越来越远了。

于是此后将近五百年,宗教取代了科学,神权取代了民主。渐渐地,欧洲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古希腊文明曾经存在过。11世纪大翻译运动兴起,大量被毁坏和禁止的古希腊著作被重新发掘出来,并被翻译为当时欧洲流行的文字。这时欧洲人才逐渐认识到,原来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陌生的却灿烂辉煌的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由此拉开了序幕。

历史是这样揭示了古希腊文明的价值:公元500年以前,希腊化地区相对于世界其它地区的领先显而易见;而公元500-1200年,穆斯林世界和中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超过了西方,但是文艺复兴后,西方就一骑绝尘了。而公元500-1200年正是古希腊文明在西方被扼杀的时期,而公元1200年正是这个伟大文明再生的开始。这绝不是巧合,正是古希腊的精神文明在西方被接受的状态决定了西方世界在物质文明上的地位。

有人认为人类社会的点滴进步都源于物质、依靠物质、为了物质,而人的思想和精神文明只不过是物质文明的一个表象。这样的阐述过于功利,更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对于国人,这样的理论更加有害,因为这样的理论将给予本来就崇尚实用的国人以更多的理论根据,从而导致更加彻底的自私和拜金主义。

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说明存在先于意识。但是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则一定是意识决定存在。只有精神的解放,才有创造的力量,才有物质的结果。你不可能想象一个思想上仅有茅屋窑洞意识的人会有能力建造一座宫殿;你也不能想象一个满脑子独裁的人会建立一个民主的政体。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精神解放导致物质进步的历史。人类的物质进步仅仅是由于人类的精神解放而创造的文明的一部分。

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最不功利的文明,她距离人类日常的功利有相当的距离。和别的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更像是脱离尘世的文明。古希腊所创造的科学和哲学,在当时几乎没有实际用处。如果把尘世比作土壤,那么别的文明像是土壤中生长的植物,虽有草本与木本之分、矮小与高大之别,但是,它们都扎根于尘世,来源于泥土。而古希腊文明却像是照射于这些土壤和植物上的阳光,吹拂于其上的清风和泼洒于其上的雨露。很难想象古希腊文明是从尘世中诞生的。

文艺复兴要光复的正是这看似毫无实际用处的精神文明。人类在寻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解放的长久和艰难的旅途中发现了自己对于古希腊文明的认同和共鸣,认识到这是人类寻求的理性和光明之所在。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很快,这个运动就开始在欧洲蔓延。中世纪的神权退却了,古希腊的人本主义重新深入人心。应该指出的是,宗教并没有在这场思想革命中消亡,而仅仅是逐渐退出了在思想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宗教本身也得以进化。今天的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其它一些分支)已经变得理性和宽容,和中世纪的它们不可同日而语。

从文艺复兴来阐述古希腊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最为恰当的,因为古希腊对于文艺复兴的影响是如此的直接和不容置疑。文艺复兴的杰出人物拉斐尔(Raphael)、达·芬奇(Da Vinci)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贴切地表达了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及其古希腊渊源。

1509年,文艺复兴正方兴未艾时的伟大画家拉斐尔(1483-1520)在他26岁时创作的不朽名作《雅典学院》(图4-2)可以被视为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最直观的诠释,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文艺复兴”。

图4-2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作于1509年,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拉斐尔没有写实,而是把古希腊许多不同时代的先哲放在了同一个时空里。画中人物的精确考证并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可以有理由猜测画面中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欧几里得(Euclid)、阿基米德(Archimedes)、托勒密(Ptolomy)、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巴门尼德(Parmenides)、第欧根尼(Diogenes)、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希帕提娅(Hypatia)、芝诺(Zenoof Elea)、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等等。其中的托勒密和希帕提娅是希腊化时期的人物,比同在画中的柏拉图分别晚了大约五百年和七百年。

显而易见,拉斐尔讴歌的是古希腊的学术和思想的自由和繁荣。有人说,大学是中世纪教会的产物。其实不然,大学的形式应该在柏拉图的时代就产生了。柏拉图的学园(公元前387年至公元529年,历时九百多年),就是大学的雏形。柏拉图的“学园”和雅典“学院”其实在希腊语中都是同一个词。这个词也就是今天的英语单词“Academy”(学院、研究院)的词源,是直接从希腊语的发音拼写过来的【2】。

然而古希腊的学术绝非某一个学园可以包括或者容纳的。她在空间上的广度和时间上的长度都远远超出了任何有限的学园可以界定的范围。因此,聪明的拉斐尔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古希腊的伟大人物放在了一起,让《雅典学院》这幅画作向他崇敬的古希腊致敬。或者说,以此体现了他所在的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古希腊时代的崇敬。这是一个伟大时代向另一个伟大时代的致敬。

伫立在罗马梵蒂冈博物馆中的拉斐尔这部伟大作品真迹前,我暮然觉得“文艺复兴”清风带着古希腊的神韵迎面袭来。浏览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其博物馆对我这样的“不速之客”绝不轻松,那今天看似平和宁静的后面,是当年曾经的剑拔弩张。五百年前,在这个基督教首都试图复兴曾被其称作“异教”并且摧毁的古希腊文明,想必艰难困苦。是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摧毁了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的复兴却在梵蒂冈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基督教在远见卓识者的率领下进行的改良减轻了其早先的罪过。五百年后的今天,梵蒂冈一则迟到的对伽利略(Galileo)的道歉,难说发自内心,更像迫不得已,反映了其对“文艺复兴”当年的寸土不让,以及今日的无可奈何。“文艺复兴”继承了古希腊文明的宽容,并没有对基督教进行复仇。

梵蒂冈每天“香客如云”,穿梭于保守的基督教宗旨和进取的“文艺复兴”理念之间。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之间的势不两立和不共戴天,终于由于古希腊与生俱来的宽容和基督教后天被迫的让步,而导致了两者在“文艺复兴”后的共存,直至今天。毋庸讳言,古希腊不需要基督教,但是基督教却不得不用古希腊支撑其门面,丰富其内涵。一个不供奉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基督教,只能煽动一些暴民和愚民,此后便分文不值。雅典和耶路撒冷代表了天壤之别的两种文化,不幸的是,耶路撒冷摧毁了雅典;可叹的是,雅典却拯救了耶路撒冷。如此以德报怨,只有古希腊文明可以做到。拉斐尔用整面墙作为了他的画布,将雅典的伟大、睿智、宽容和坦然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永恒地宣布在这里。

对于拉斐尔和文艺复兴来说,雅典的学术场所典型地体现了古希腊精神。古希腊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造就了这么多的物质财富,而且在于其创造的精神成就,更在于这样的事实:这些对于其它民族来说永远无法企及的伟大物质成就还仅仅是古希腊伟大精神成就的注释。

——古希腊的伟大并非在于她创造了多少宏伟的建筑,尽管她确实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让后世反复复制的建筑。

——古希腊的伟大也不在于她曾经打赢了多少战争,尽管她确实以她的力量征服了广大的地区,创建了庞大的帝国,留下了教科书式的战例。

——古希腊的文明也不在于她生产了多少物质产品,尽管她确实使得她的人民丰衣足食。

——古希腊的文明也不在于她进行了多少贸易,开拓了多少通商口岸及陆路和海上的商路,尽管她的商业和贸易非常发达。

——甚至,古希腊文明也不在于她所创造的精妙绝伦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尽管她确实创造了登峰造极让后人自叹弗如的艺术。

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得任何一个民族引以自豪,并且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是,古希腊却拥有这一切,而且这一切对于古希腊来说还仅仅是她的真正伟大内涵的一些注脚。

古希腊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她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对于理性和公正的梦想和追求,以及对于科学和民主的理念和实践。

科学和民主,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过于沉重的话题。因此我们还是先回到比较轻松的和直观的艺术话题吧,在艺术之后,我们将引出科学和民主。其实,艺术话题也并不轻松。

巴黎的卢浮宫,其古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的作品陈列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这很自然令我流连忘返。几乎每次到巴黎,我都会尽可能去卢浮宫看看。里面有两部作品出自文艺复兴时期两位和拉斐尔齐名的杰出代表人物,其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期的思想解放历程。

米开朗基罗(1475-1564)作于1513-1516年的雕塑《垂死的奴隶》(图4-3)是这位天才艺术家众多作品中的一个,虽然不如他的西斯廷天顶画那样著名,但这是更为写实的作品,也少了宗教色彩。艺术作品在文艺复兴中逐渐远离宗教,而更加接近世俗。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也都有不少和宗教有关的作品,但是那个时候的宗教作品也显得人性了很多,体现了宗教本身在文艺复兴中经历的渐进式改良。

图4-3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垂死的奴隶》,作于1513-1516年,笔者摄于巴黎卢浮宫。

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和稍后将提到的《米洛的维纳斯》这两个相隔几乎两千年的作品从人性的角度表现了人类的痛苦和美丽。人性的光辉在这巨大的反差之间闪烁,给予后世的人们以深刻的精神感悟。雕像没有背景也没有陪衬,唯一的主角也几乎没有衣着。不经掩饰也毫不做作的人的形象,似乎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源于古希腊的象征的再现。“人,只有人”,雕像本身似乎就是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内涵。

古希腊文明相信,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就在于其对于精神的向往超过了对于物质的追求。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作品为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和统一提供了有趣的例证。值得指出的是,“对立和统一”的哲学概念也来自于古希腊,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5-475)首先提出的。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两个奴隶中的一个的一些细节尚未完成(图4-4),可以显见雕像颈部的雕凿痕迹。这似乎是作为精神的艺术家的思想和作为物质的大理石之间进行的搏斗和商榷。本来毫无生机的大理石,经过艺术家的思想和双手,变成栩栩如生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艺术品。精神和物质的争论在这里戛然而止,意识决定存在不言而喻。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搏斗,一个精神挣脱桎梏的搏斗。作品的本身和制作这个作品的过程,似乎就是那个伟大时代的象征。

图4-4  《垂死的奴隶》中未完成的一个,颈部可见雕刻阶段明显的凿痕(笔者摄于巴黎卢浮宫)

而卢浮宫里陈列的达·芬奇(1452-1519)在1506年作的《蒙娜丽莎》(图4-5),则用一位普通夫人自信的微笑和坦然的姿态告诉了人们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油画《蒙娜丽莎》,著名得在中国都几乎家喻户晓。甚至有人说,到巴黎旅游如果不去卢浮宫那就等于没有到过巴黎,如果没有看到《蒙娜丽莎》的画像,也就如同没有去过卢浮宫。于是,旅游巴黎的节目必然包含卢浮宫和《蒙娜丽莎》。

图4-5  达 · 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于1506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蒙娜丽莎》画像曾经在1911年被人从卢浮宫盗走,两年后失而复得。这是一个奇迹。这样的稀世珍宝能够被窃贼从这么戒备森严的博物馆里偷出去本身就不可思议,然而后来全世界的刑警通力合作把此稀世珍宝完璧归赵更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防止再被偷盗,卢浮宫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范措施。同时为了防止作品被过分观赏而接触过多的二氧化碳,卢浮宫在不久前为《蒙娜丽莎》画像几乎专门开了一个展厅。偌大的展厅里一面大墙就只展示这一幅作品,俨然让另三面墙上展示的也堪称伟大的作品成了陪衬。和簇拥在《蒙娜丽莎》画像前的人群相比,欣赏对面墙上的富有宗教含义的巨幅油画的人数就显得少了很多。

《蒙娜丽莎》作品本来就不大(77cmX53cm),又在整面大墙衬托下,显得更加小了。这是一位意大利妇人的半身像,背景是淡化的自然景色,夫人安详地微笑着。和达·芬奇另外一幅作品《最后的晚餐》相比,这幅作品的尺寸要小得多,但是名气却要大得多。

仅仅从技巧上和人物的形象上是无法解释这幅作品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画中人物本身当时并不著名,且没有惊人的美丽,也没有豪华的社会背景,绘画的技巧在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殊,色彩的运用也和当时的油画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有人会觉得也许是达·芬奇的名气太大了,他的画也就如此著名了。

其实把这样一幅作品和达·芬奇所在的时代割裂开来,便难以评价其价值。达·芬奇的时代正是文艺复兴如日中天的时代。同样在卢浮宫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艺复兴早期以及和达·芬奇同时代的作品。如果观者有心的话,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文艺复兴以前和文艺复兴早期的作品中通常充斥着宗教内容,圣母、圣子、天使、天国等。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基督教的内容和价值。如果在卢浮宫中按照时间顺序反复欣赏,就会愈加体会到《蒙娜丽莎》这部作品所表现的独特意义。如果能够把这幅作品和在其三年后由拉斐尔完成的《雅典学院》一起欣赏,就可以更加确切地感觉到古希腊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那是一个宗教和世俗争夺政治权力的时代,那是一个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时代,那是一个回归理性的时代,那是一个重新回到古希腊价值的时代。第一次,一位普通夫人出现在一幅大师的作品上。当时已经年届五十、历经沧桑的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向世人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向世人公布了这样一个宣言:

——即使没有教廷,我们也可以微笑得如此自信;
——光明的世界和自信的人类并不需要教廷的主宰。

这应该才是《蒙娜丽莎》如此著名的理由。数百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忘却了这幅伟大作品的历史背景,也忘却了那个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这个时代之后,我们才有了后来的艺术创作风格,比如卢浮宫中许多反映人文主义精神的现实题材的作品。而《蒙娜丽莎》,则开启了这个艺术时代的先河。

达·芬奇本人就是文艺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缩影。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个出色的艺术家,同时还是数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解剖学家、发明家,他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光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我曾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参观过达·芬奇工程展,他设计的飞机模型给我很深印象。要知道,他的时代距离真正的飞机诞生还有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他设计的飞机后来被证明是可以飞翔的,只是在达·芬奇的时代无法实现,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动力。

文艺复兴的艺术和古希腊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看看古希腊的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图4-6)就更加可以理解了。

图4-6  古希腊的《米洛的维纳斯》,作于公元前2世纪(笔者摄于巴黎卢浮宫)

这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作者特意让作品中的人物稍稍倾斜和扭转一点,似乎在依靠着一个并不存在的物体,因此全身的肌肉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长巾即将落地的瞬间,女性的妩媚更加彰显又不失含蓄。作品中女性坦然和安详的神态、高贵和圣洁的表情,给予观赏者以崇高的感受。这尊雕像所代表的古希腊女性一直是整个西方对于女性美的标准。如此标准,也完全可以被中国人所接受。

维纳斯在希腊称作阿芙罗蒂特,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在古罗马被称作“维纳斯”,后人也跟着如此称呼。由于这尊雕像的发现地是希腊的米洛岛,于是就被称为《米洛的维纳斯》。在发现时就是这样残缺的,许多人考证过她的手臂原来是如何雕塑的,但是没有人胆敢去复原她。

即便你就是从来不知道古希腊文明,当你看到维纳斯雕像的时候肯定会感到震惊。即便是对于我这样的对于这尊雕像的照片和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看到这真迹时,仍然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3】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文艺复兴所复兴的艺术,就是古希腊的艺术。文艺复兴后的作品逐渐把人放在了艺术的中心。


【1】 Alexandria,古希腊城市,由亚历山大大帝创建,现在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三角洲的地中海入海口。

【2】柏拉图创办的雅典学院的古希腊原文是“Academy”,取自古希腊英雄的名字“Academus”。今天英文和西方文字中的学院“Academy”就源于此。

【3】这也是我后来寻访到位于小亚细亚腹地的“阿芙罗蒂特城”的原因,在书中稍后将提到这个古希腊城市的遗址以及其照片。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0
反对/踩
反对/踩0
此时此刻专栏作者_3432432432

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此时此刻

0关注

2粉丝

803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